說故事的人

21 三月, 2008

少女孕記

Filed under: 電影 — 鋒 @ 11:49 下午

 

無獨有偶,這個星期分別看了《4months 3weeks 2days》(4月3週2日)與《Juno》(Juno少女孕記),兩部關於少女懷孕問題的電影,有趣的是兩個故事用了完全相反的方法處理事件。

看《4月3週2日》的原因是它擊敗了《the dr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潛水鐘與蝴蝶),成為今屆康城最佳電影,況且我從未看過羅馬尼亞電影,所以讓我萬分期待。故事是作為大學生的嘉碧塔得悉不小心懷孕,找醫生墮胎,然後找同房奧蒂利亞幫忙安排事宜。問題是當年奉行社會主義的羅馬尼亞墮胎是犯法的,所以得秘密進行。而那個醫生又不是為了錢而是為性交易而協助她,令故事生出支節。在看的時候我想起另一部比利時電影《L’Enfant》(半熟爸爸),那部關於兒子生下來後兩個青少年怎去面對的故事,相同的是全片均沒有配樂(這類挑戰觀眾的模式在近年的電影並不常見,由是我立即聯想到),主角都穿著一件醒目的綠色上衣,讓我在看的時候不斷憶測綠色與生育之間的關聯。

到結局嘉碧塔將四月大的嬰兒弄出來了,倒在廁所地板上,且血淋淋映個清楚,奧蒂利亞將他帶到遠處,丟到大廈其中一個處理垃圾的櫃子裡。故事停在她倆在餐廳,嘉碧塔吃著,奧蒂利亞望著窗外汽車飛馳的落寞神色上。早前她與男朋友鬧不快,是因為她想到若果相同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結果亦一樣,沒有人可以處理好這種事這樣一個悲哀的事實。

 

至於《Juno》,主角Juno比嘉碧塔更小,只有16歲,同樣面對不小心懷孕的煩惱,因為她與男友根本沒能力去養育他。與之前許多電影所不同的是,電影再沒有宣示對青少年的不對、一切是社會造成等等形式化的問題,而去切實寫出怎去處理這事件。她在報上廣告找到一對不育又想得到小孩的富有夫婦,將自己不能負擔的責任交給他們。無疑當中較不寫實的部分,比如說父母對女兒造出的事的過分豁達,遇到如此幸運的廣告的機率,Juno這樣一個16歲少女的驚人處事能力等等。但我可以說,透過這樣一個故事將訊息聰明地帶出,比寫出壞結果更能讓年輕的一輩看清不小心懷孕的真實一面,讓人更能醒悟。我自己就看得十分感動,比《4月3週2日》更能觸動我,並羞於一度受Juno這個名字而拒絕進場的念頭。

繼《little miss sunshine》(陽光小小姐)後又一部獨立電影得到Oscar最佳編劇奬,是出自一個做過舞孃的編劇新手。或者我們現在電影需要的,正正是能推翻既有、準確勾勒社會現況的一群。

17 三月, 2008

戲味

Filed under: 電影 — 鋒 @ 10:29 下午
Tags:

 

真正的電影大師是不依靠技巧取勝的。他們的電影永沒有多餘的鏡頭,永沒有做作的感覺,永沒有誇張的表達方法,一切是這麼沉實、匠心獨韻隨心且行雲流水;你可以感受到導演就如一尊神像,駕馭電影中的所有,甚至影響著座上的你,在那當中會勾起你一份奇怪的觸動,你感到電影當中有什麼正敲擊著你的靈魂,你的生命將在下一秒改變過來。

《No country for old men》(二百萬離奇命案)得奬是有其前瞻性的。第一是高安兄第秉承了作為indie電影人的理念,拍出自己想拍的電影,寫自己想說的劇本。他們是在荷理活可以生存的一群,而這些人終可在商業掛帥的Oscar冒出頭來(想當然他們比其他人幸運,早在《Fargo》(雪花高離奇命案)已奪得最佳原創劇本令二人聲名鵲起)。

第二是給現時特效、誇張、gimmick、expressive的電影一記當頭棒喝。現時電影的藝術性與技術的發展呈相反方向,小金人正好告訴電影人,要還原基本步,什麼才是真正的好電影。雖然我沒有如舒琪先生所言這麼討厭這些新一輩的電影,但當然我仍是偏好傳統的電影,那當中有種特殊的味道,在映像間沁出。

那是戲味。

23 二月, 2008

《The mist》

Filed under: 電影 — 鋒 @ 1:26 上午

 

《The mist》(港版又再次譯出一個horrible name:霧地異剎),若果用一個字去形容的話,我立即想到disaster。

這是我第一次在部落奚落一部電影。過去我認為不好看的電影便不寫出來算了,反正不同人有不同感覺,始終有人會發掘出什麼價值,我又不是收了錢的影評人,何以要補上一腳呢?不過這次實在不吐不快。

第一個是因為Frank Darabouat。對,那個拍了《Shawshank Redemption》、《Green Miles》上了神枱的導演。因為一部《Shawshank Redemption》令我喜歡的導演。《Green Miles》我覺得雖然比不上前者,但始終是不錯的作品,教我感動得流了淚。第三部Jim Carrey擔綱的《Majestic》我未看過,但隔了四年,來到他第四部電影《The mist》實在不忍睟睹。之前他與Stephen King合作愉快,頭兩部關於監獄的電影在他手上都能交出很好的成績,這次在Stephen King這位驚慄小說大師中終於抽取一個恐怖元素的故事來改編,到底會有什麼效果呢?我是很期待的。於是看的時候我問自己那憎惡感是否珠玉在前的期望而得到的反饋。但當中很多地方我只能搖頭。一邊看一邊想,這個不用如此明示吧、這樣的橋段簡直是肥皂劇的格局、這樣的人物我想亦只在sitcom中出現吧…數之不盡令我嘆息的地方,若果是B movie的話還可以,但這是Frank Darabouat啊,因為Frank Darabouat,事情變得悲哀起來。

《The mist》的故事很簡單,一日美國一個近湖的地方傳來了大霧,籠罩全城市。因為有人說霧中出現怪物,於是主角一伙人就被閑在一間百貨公司中。之前我看trailer時看不到怪物,還道是什麼懸疑加描述人性的倫理電影,卻想不到在十多分鐘真的出現了怪物觸手,天呀,還要是比日本電影還差的CG。我一看到那觸手便暗叫一聲shit。有人將這部與《the fog》比較,不理《the fog》的幼稚故事,人家的特技要好得多了。幸好之後的怪物大多在霧中,看不清楚,不然我腳邊定滿是糞便。

網上看到不少人討厭這電影是因為電影的結局。大概是主角盡一切努力,彰顯了所有的人性特質,卻得到一個意想不到悲慘結局,這樣一個鋪排叫觀眾很不爽。在我看來倒覺得不錯,大概從第十分鐘開始我已非常抽離,沒站在主角立場去看這部電影,而因悲劇結局讓其他觀眾無所適從讓我得到全晚唯一一個高潮。(變態)

不過,如果你喜歡《Shawshank Redemption》,始終需要看一看這位導演螫伏四年後的最新作品。如果你不是,便省錢算了。還有一點不吐不快,不能容忍看戲時每十分鐘有人通電話、不時傳來無謂的對話內容、零食聲、開門關門聲等等……即喜歡電影的人、相信我,可以選擇的話別到旺角看戲好了。

12 二月, 2008

17青春遁走

Filed under: 電影 — 鋒 @ 11:46 下午

 

最近看到一張美麗的電影postcard,映著一個女孩的側臉,雙眼隱隱透出一種朦朧美,片名《virgin suicides》(港譯《鎖不住的青春》),雖然我未看過該片,也二話不說買回來。

後來找到vcd來看,方知原來是Sofia Coppola的成名作。Sofia Coppola是Francis Ford Coppola的女兒,小時候的她應已見慣大場面,Steven Spielberg、George Lucas等都是家中座上客,久而久之沾得一身靈氣。小時她客串過父親的Godfather系列。她修讀服裝設計,做了一會後來卻跑去當導演,繼承父親衣鉢。

而第二部作品便是《virgin suicides》,改編自小說,好像獲得好評。但後來的《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東京)才算是豐收,包攬多項大奬,發掘出Scarlett Johansson,其後我在《the man who wasn’t there》(綠帽離奇勒索)才發現其實Scarlett Johansson早在99年已出道,但在Sofia Coppola手中才成為一線女星,那一年她剛十七歲。

至於《virgin suicides》postcard上的少女面孔原來是Kirsten Dunst,當時這位十七歲的女星飾演十五歲的天真少女,在《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無痛失戀)客串過,但到成為蜘蛛女才為人熟識。她原來也是Sofia Coppola發掘出來。兩位女星,同在十七歲之齡遇上這位伯樂。相對地Kirsten Dunst較幸運,因為她之前只在電視節目上演出而已。二人故劍重逢,來到《Marie Antionette》(瑪麗皇后)的時候己是06年即七年後的事,Kirsten Dunst飾演那個說了句「沒有麵包,那為什麼不吃蛋糕」名言的瑪麗皇后,而她就如電影角色一樣的轉變,少了一抹嫵媚,多了一份老氣。

25 一月, 2008

關於王家衛

Filed under: 電影 — 鋒 @ 1:05 上午
Tags:

 

大部分的王家衛電影我只曾看過一遍。數來他的作品我分別用了七至八年時間去看,就在大學時斷斷續續地看了,於是除了《墮落天使》及eros的《手》之外其他都看過了。至於最早的一部應該是《東邪西毒》,在親友家中看LD,當時親友揶揄這是靠明星在沙地搭個帳篷的垃圾製作;還記得仍喜愛sci-fi歲月時的我看他的《花樣年華》那種渡日如年的難過感;在看《春光乍洩》時那漫長得天昏地暗的瀑布鏡頭(當時仍未看過蔡明亮),及至《2046》開始欣賞當中的意象,開始欣賞周慕雲開始發掘劉以鬯開始進入電影的周邊世界,回顧看王家衛電影可審視自己的改變。

最近看他的《藍莓之夜》,終於頭一次到戲院感受王家衛,結果是失望感如夢遺遺留在椅上。這就如王氏導讀一樣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新鮮感欠奉,但王家衛的電影,從來都是公路電影,從來都秉持一個主題,就算借金庸小說人物或者未來世界中人或者外國人說出都一樣。

週日晚上突發現重播《旺角卡門》,原來已是張叔平做美指。這是他第一部電影,想不到亦是我第一次重看的王氏電影。當年看時已不大喜歡,這次也一樣。我更發現原來王的電影從來沒有所謂戲劇原素來討好觀眾,有的不過是展現一道道自挖的傷疤,喜歡與否悉隨專便。

14 一月, 2008

sci-fi迷

Filed under: 電影 — 鋒 @ 11:57 下午
Tags:

 

從小開始,我已是個sci-fi迷,很喜歡機動戰士、機械人、怪物等的設定,當年買一本《機動世界》刨足一個月為的就是那些設定資料。後來自己動手開始畫起來,試著創作一些嚇人的怪物(當然連自己也嚇不到),就這樣樂了半天。

至於電影方面,當年我看電影只喜歡sci-fi一類,跟現在可謂截然不同。有關異形題材的電影更不能錯過,所以當有人告訴我《變形人魔》、《怪形》、《深淵》、《魔繭》這些經典科幻片從未看過我簡直不能置信。我就是看著這些長大的啊。其中最最經典的可說是由H.R.Giger創作出來的異形系列,統計下差不多與《未來戰士》齊名成為我看得最多的片集。前年買了9碟版boxset,連花絮也不放過,終於明白到每個畫面背後的用心、佈具等製作過程,以及放棄了的精彩設定。當然,近年另我刮目相看的《matrix》,設定同樣精彩且嚴謹,將一個虛擬的世界整個建構出來,去書局拿著那些厚厚的設定書只看圖畫已可謀殺我一個下午。

只不過,想來唯一在電影院看過的異形電影便只有最近的《異獸戰2》。因為有第一集的經驗,所以一早調節好適當的心情去看。在沒什麼期望下,這部將搞mud鬼奪命習作與異形調子相撞的電影倒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看著異形出現在地球,我回想起第四集《alien resurrection》薜歌妮韋花經過超過一百年於終乘太空船回到家鄉地球的片段,那時聽人說異形系列將與《星球大戰》一樣有六集,最後兩集將交待異形的源頭之謎及與人類之間有種什麼淵源等等,可惜,《AVP》將我的希望徹底打破……

29 十二月, 2007

《出埃及記》、《破事兒》

Filed under: 電影 — 鋒 @ 11:16 下午
Tags:

 

其實我個人頗欣賞彭浩翔這位導演。我是最近才知道我們就讀同一中學,且同在一個三兄弟組成的家庭長大。但姑勿論這些巧合,多年前我就因為他的電影而欣賞他起來。他的電影特點是找著一個有趣的plot便發揮下去,在這之中我特別喜歡《買兇拍人》與《AV》。雖然《公主復仇記》把我的熱情冷卻,《依莎貝拉》又給我另一番新體驗,原來彭浩翔也可以認真,且有不俗效果。

然後,到今年《出埃及記》與《破事兒》從又回歸他的本行玩gimmick。可惜的是,兩部電影都給我不同程度的失望。先說《出埃及記》,一如《AV》,一開始便捉住「當一件事荒謬至一個程度之後便沒有人會相信」作出發點,寫出存在著一個女人殺男人組織。可惜故事不能好好運用這點,在沒有支線下,頭一個小時都索然無味,令我奇怪的是該片的拍攝方式沿用《依莎貝拉》,即王家衛式,大量素黑、玩光效,但這樣一個故事與鏡頭配合就好像為AV蒙太奇一樣,將故事抵死的原素抹殺,於是整套電影看起來不倫不類,沒荒誕之餘也沒有認真感覺。

另一部《破事兒》,也許我說得誇張了,事實上我預計在聖誕節這個沒有純港產片的日子應當大賣的(估錯了,今天看報說收二百多萬是芸芸聖誕期上映中最差的)。他亦說過因為知道此一檔期沒有港產片後才興起開拍念頭。我是給trailer吸過來,實情是trailer將片中最最有趣的部分show off了(亦是說剪的trailer相當成功)。某些拍出來可堪玩味,雖然我不覺得「大頭阿慧」如陶傑口中所說媲美《我愛巴黎》短篇,事實我也不覺那有什麼出眾,但無疑有種緬懷的小調感覺,但除此之外,像「德雅星」、「公德心」簡直不堪入目,好像為堆砌而設。這樣說因為我真切感受到電影的拍攝之易,這樣輕輕鬆鬆又一部,若果這是彭說的港產片格調,那多悲哀。

他說《破事兒》是京府口頭禪,亦瑣碎事項,故事中大部分是從瑣細事件發展出來的。但觀乎片中如此多性,我期待的少少鹹多多趣逆轉為多多鹹少少趣,我想電影若改名為破處兒也許會有更大效果。

6 十二月, 2007

《神探》

Filed under: 電影 — 鋒 @ 12:43 上午
Tags:

 

若果要狹隘地只選擇一間電影出品公司去看,我認為銀河映像的電影都是不容錯過的。王家衛的澤東都是另一好選擇,如你不介意幾年看一部電影的話。我很喜歡杜祺峰的電影,可以說,港產片no.1不作他選。他與另一銀河映像旗手韋家輝合作的如《一個字頭的誕生》、《我左眼見到鬼》、《瘦身男女》、《大隻佬》等我都喜歡,只不過當韋氏一人走出來的賀歲電影《鬼馬狂想曲》、《喜馬拉亞星》、《最愛女人購物狂》我就不知其所云,不明白何為有些影評人會對他推祟備至,甚至杜亦說過香港唯一不敢批評其劇本的人就是韋家輝這番話,教我相當愕然。我沒有經歷《大時代》的沖洗,所以不太明白韋氏厲害在哪一方面。近年來多了杜sir的電影,開始知道韋氏在電影中所滲入的元素,原來是側重描寫性格與命運的關係。

經歷了《柔道龍虎榜》、《黑社會》、《放逐》等類型片的成功,這次的《神探》多了韋家輝後到底杜祺峰會變成一個什麼模樣,這樣一個問題教我一直期待。故事是劉青雲飾的探員陳桂彬有著看到別人的性格的天賦,以人化模式表露出來。這樣一個點子在電影實不多見,甚至我想不起在哪部電影出現過,漫畫的話我立時想起近年追看的《異變者》,不過漫畫那個是看到形象化的異變而已,需要去估計當中的意義,例如看到一個長著鐵甲手臂的人可以是最脆弱的秘密藏在手臂中,需要保護,這樣抽象的意義,將性格化為一個人型去展現倒是第一次。在看到林家棟飾的探員有七種人格時我立時想到另一部漫畫《幽遊白書》中仙水一角,還要恰恰有個女角人格出現。事實當我看到那場吹口哨戲,我禁不住喝一口采﹗

劉口中所謂的鬼其實就是人各種深層性格的彰顯,或者是濳意識,我想過可不可以稱為多種人格,但若果這樣界定的話那我們所有人都是多種人格了。實在有點難釋釋,所以韋氏就用大家明白的「鬼」來闡釋。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需要不同的性格,這樣是恰當的,我懷疑劉所說的大sir是唯一沒有鬼的人在現實世界到底有多少個,誠如我們很多時都是懦弱貪心的林雪,遇到攻擊時張兆輝不出動的話吃虧的只有自己。

到在森林中劉看到迷失在森林的林家棟可看作是自我拋棄,由是在林家棟身上的大腦不再是他本人而是一個女人(劉錦玲)。在結尾看到變邪惡的探員安志杰突然多了一種人格(谷祖琳)出來,可看到原來人格是在人受到衝擊時催生出來的,以這樣大膽的設定以電影探討心理學有多少部?唯一令我想不明白的是選角設定。我可以理解偷竊的人設定為印巴人是不想將故事複雜化,只是,我不明白為何壞的總要是女人?一如杜氏一貫電影,片中女性畢竟沒什麼地位的。

這次讓我看到,韋家輝像是另一種杜祺峰的催生劑,也許是指示著他的背後女人,抑或是一場人格角力?銀河映像,依然無法相像。

29 十一月, 2007

《黑幕謎情》

Filed under: 電影 — 鋒 @ 9:08 下午

 

大衛哥倫堡(David Cronenberg)的新作《黑幕謎情》(Eastern Promises)上星期才上畫,我便急不及待觀看了。我不是DC的粉絲,不過一直以來他的電影選材都合我脾胃,打從八十年代的《videodrome》、《the fly》、《scanner》,他已沉迷於人體與科技的扭曲關係,其中《the fly》(港譯變形人魔)應當最為人熟悉。其後到《crash》及《existenz》等更進一步,借助科技元素產生高潮,探討身體與社會的關係,不過追溯本源,在種種幌子之下他想說的其實不過是人性。

到05年的《a history of violence》,反璞歸真,再沒有滲入sci-fi元素,在純樸的美國村落展現暴力的問題。但那不過純粹探討暴力而已,直至這次,終於與現在的社會氣候接軌,說著暴力如何入侵社會,而這次的地點是倫敦。

俄國與英國近近來頗多淵源,自暗殺事件始多人談及起來。葉利欽時代乘俄國改革養肥了一班人,那班人就普京上場後逃到英倫,帶著龐大的資產,同時帶著俄國的罪惡。電影讓我們看到當中的一面。DC自《a history of violence》之後再一次與Viggo Mortensen合作。在dvd花絮中可看到DC與VM在當年康城首映後互相擁抱及親吻,可想二人應該相當深交。我對VM沒什麼感覺,但對片中另外兩位倒是有所期待。一位是女主角Naomi Watts,自她在Divid Lynch的《Mulholland drive》中我已覺得她絕非池中物了。另一位是Vincent Cassel,只因他都是兩部我喜愛的法國電影《la haine》及《l’ appartement》當中的主角,雖然打進荷里活時像在《ocean 11》系列中做了打雜角色,但這一部可算守得雲開。於是乎,因為導演與演員就有了非看不可的理由,是在事前我壓根底不知道電影是什麼一個故事。對我來說這可說是頭一遭。

電影被定為三級,觀乎DC的手段及前作叫人嘩然的一場梯間肉搏戲,我看到有影評人說期待看NW與VM的床戲。當然我沒有這期待,畢竟NW在其他作品中也露過了(好像是《21 gram》)。事實上三級是因為電影當中的暴力,其中尾段那場其後被人激讚為應當記在電影史一頁的血浴場面我也看得瞠目結舌。暴力達至一種藝術層面雖不是新鮮,但那種清脆利落的畫面,仍教縈繞腦際。到底是如何拍的呢?整場戲VM都是全裸上陣,但因為導演的功力,你根本不會感到nudity帶來的一絲快感。整體來說,整部電影充滿暴力與性元素,但他根本沒有渲染出來。如登徒在周末新戲流中所言,這是一部成功塑造drama效果的電影。

14 十月, 2007

《弊傢伙 搞大左》

Filed under: 電影 — 鋒 @ 1:49 上午

 

友人拿了《knocked up》優先場戲票請我也一併去看。香港譯作《弊傢伙 搞大左》,望題生義想當然是有人被弄至懷孕。淺白地交待一下內容,就是一日女主角Alison在pub偶見男主角Ben一拍即合回家纏綿過去發覺懷孕,不想墮胎的她找回Ben,Ben亦想保留孩兒,就是二人就來個步驟大逆轉的先懷孕再相識拍拖。

我較少看這類型的電影,即導演前作《the 40 year old virgin》或者《american pie》之類的電影,公式是有青春少男少女+都市愛情觀佐以大量色情笑料,當然這部也不例外。不過我看得蠻過癮倒是真的,就是知道下一步會怎樣,仍合不隴嘴。拖著伴侶去看其實不錯,一來可窺看對方反應,二來關於片中的懷孕問題亦可乘機討論;電車男去看也可盡興,一來可投射在片中男角身上,幻想有這麼好異性送上門,二來可引作自況,去思考一下自己出了什麼問題。

對我來說,生小孩仍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十劃未有一撇的我理應想著第一二步才對,但這一年身邊的朋友與同事都不約而同透露結婚這等事宜,尤其是考慮到要小孩的結婚變得迫在眉睫了,於是在一旁的我也感染到這氣氛,多了想像這方面的事情。

結婚是第一個里程碑,生孩子是第二個。我們習慣先有了第一個才接著第二個,是因為第一個是與伴侶的承諾,第二個是二人對下一代的承擔,沒有第一步的基礎,如何實踐第二步?這不是教條,而是邏輯。《knocked up》正好讓我們窺見一點未婚、甚至是未相識產子所衍生的種種問題,作為對香港這個性壓抑過度而性教育不足的畸形社會無疑是一次軟性的輔導。

« 前一頁後一頁 »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